Cayin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在路上:中國青年媒體藝術家

呵~等我扮下藝術家啦

前幾天我就去左參觀「在路上:中國青年媒體藝術家」展覽


展出來自內地及香港著名當代藝術學院及組織的36位青年藝術家之作品

我見啲藝術品好得意!

原來展覽於上年11月在深圳市關西月美術館舉行,

廣獲好評!

現在安排喺城大展覽館及創意媒體學院兩個展區展示所有作品

呈現年輕一代藝術家的最新創作視野

「在路上︰中國青年媒體藝術家」展覽

展覽日期: 2018年3月24日至4月19日

開放時間: 上午10時至下午7時 (逢星期一休館)

地點: 九龍塘達之路城大劉鳴煒學術樓18樓城大展覽館;及 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3樓及9樓

入場費: 免費

講一講我哋嘅香港藝術家黃智銓

土生土長香港人,1987年出生於香港

他關注跨界模擬信號與數位表現法,以日常經驗及感知刺激之間的微妙關係作為創作元素

黃智銓熱衷於探索視覺模式丶運動、聲音質感

以及電腦動力學裝置

黃氏以多媒體設計師、機械工程師/設計師和藝術研究員的身份與其他媒體藝術家、聲音藝術家及戲劇演員等積極合作

現於加拿大蒙特利爾Concordia University修讀碩士,主修雕塑

2015年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兼任講師,2011年獲得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文學士(榮譽)學位

展覽品明名《奔忙》


機械聲音裝置鋼、鐵、鋁、定制機械零件、摩打、線性滑軌、LED 燈、微控制器、定制電子零件、微型電腦、音樂作品、定制軟件、揚聲器

《奔忙》是一個自我平衡的搖搖板和一段特製的小號的錄音

不斷嘗試找平衡

藝術家的靈感來自他在上海外灘看見一個出租車司機,

在等候客人時拿出小號吹奏

《奔忙》的雕塑外觀靈感是來自香港中環渡輪碼頭及附近的摩天輪,

正正是作品的展出地

機器通過不斷地嘗試平衡,卻往往傾向於另一端而使自己變得忙碌

中間的圓形重量隨機地轉動使機械不斷傾斜,而兩側的四件重物嘗試抵消或輔助傾斜

而機械整體的傾斜度會實時影響小號錄音的音調

另一個作品就係以機械設計為主

陳家俊Joseph Chan陳氏的作品以機械設計為主

他的設計多為特殊裝置,並同時兼顧工程學及美學考慮

由於教育背景及工作需要,陳氏涉獵多種技術範疇,包括機械工程、電子學、電腦編程、及媒體設計等。他的日常工作為「媒體工程師」

經常為各類商業及藝術項目擔任技術總監,並不時開發各種機械及裝置

他現時為香港藝術團隊XCEED 的成員,藝術作品曾於香港、日本、西班牙、及希臘等地展出。

機械裝置不鏽鋼、黃銅、鋁、機械零件尺寸可變在這個時代,


我們身邊充滿機械。然而日常中機械是隱藏的

我們經常看到時間,但看不到鐘錶的機芯;看見汽車,但看不到引擎

大部份人看見機械的功能,而看不見機械本身

成年人專注於目的,工具本身就變成透明。就像我們寫字,專注於詞句筆劃,

從不會多想手部的結構和運作有多精細巧妙一樣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雙手的構造不值得讚嘆

在我的機械設計中,我經常會強調機械本身的存在

機械的功能在這裡並非唯一的目的,機械本身的原理、構造、規律等將被呈現

而將機械具體呈現,歸根究底,大概是為了滿足某種好奇心和童心

最後一個我覺得最特別嘅就係張海超藝術家的

張海超Zhang Haichao1987 年生於重慶萬州

2006 年於四川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畢業,獲學士學位

2011-2016 年就讀於法國貝桑松弗朗什孔泰高等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現為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教師

作品「介面」在電腦程式設計語言中是一個抽象類別型



它被用來要求類必須實現指定的方法,使不同類的物件可以利用相同的介面進行溝通

房間中零散的幾張圖像便是這個空間介面的實體承載

我們手上的手機成為我們管窺另一處資料世界的介面之一

事實上,類似這樣的管窺發生在日常生活的每一處

只是虛擬的網路世界只以接近日常形態的資訊和圖像而出現

在空間的另一端,透過手機端的電子螢幕看到的埠景象與實體空間相呼應的是殘舊的

資料缺失的或錯亂的擬像,而期間光線矩陣正以其資料化的完美形態遠離現實世界的時間法則而流動

或靜謐,它們近乎于永恆態而遠離現實的規則存在著

現實世界中,實體之物在時間之下流失,而逆轉這種消逝的方式卻唯有以資料的方式將其保存

如此狀態下,交界處之「物」則不斷偏向於另一端的虛擬空間,

和「物」之現實關聯在削減,它獨立於它的模擬之物,

由另外參與者又不斷賦予它獨立於母體之外新的意義與內容,

它不斷成長,長成之物名為—網路

---------------------------------------------------------------

***加入Cayin的Facebook專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